深度觀察 | 崗位變了,正在“換打法”的網絡工程專業
更新時間?2020-02-28
如今在中國的任一個城市,周末的咖啡館里總有著上網加班的白領們。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網絡已經成為了這里如同水、電一般的基礎設施。在2001年到2005年期間,中國各地勃然興起了網絡建設的浪潮。于此同時,培養“建網、用網、管網”人才的網絡工程專業也獲得了五年的高速發展期,成就了它的黃金時代。以2015年為節點,未來網絡的趨勢初現端倪,SDN技術進入成熟期,網絡云化、云網一體、資源編排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特別是低延遲、確定性時延網絡結合各種新場景成為迫切需求,對網絡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造成巨大沖擊。包括傳統崗位需求萎縮,新崗位要求上浮等等新變化,考驗著院校和師生的應對。
在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移動通訊技術已然成為了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中國在5G方面業已進入第一梯隊,領先地位難以動搖。但5G的發展要惠及中國用戶,還離不開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在這個大背景下,網絡系統功能和架構日趨復雜,網絡工程就業環境和崗位需求一日三變,網絡工程面臨著新興產業需求與技術更新迭代的雙重沖擊。
隨著2019年5G牌照的發放,中國已經進入了5G時代。5G將以全新的關鍵技術及網絡架構,10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級的傳輸時延和千億級的連接能力以及更靈活的業務部署能力,重構人類的生活方式。而5G就本身來說只是一個管道,還需要與云計算、人工智能、AR、VR、控制技術、視覺技術、傳感技術等結合后,才能大放異彩,為中國用戶提供新的體驗。技術促進了行業的發展,反過來行業的新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這些新場景,數據的流量增速極快,對網絡設備容量和性能要求很高。如需要5G和傳感技術結合的工業自動化,對網絡時延需要低至10ms;5G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的無人駕駛,必須是低至1ms的傳輸時延。如果網絡架構無法保障,就可能出現手術失誤、交通事故、產品報廢等嚴重生命財產損失。未來網絡要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必須具備智能、柔性、可定制的新特點。
除了對從業者更高的技術要求,技術進步本身也對就業造成了沖擊。近年來傳統網絡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崗位需求萎縮,主要因素就是云計算技術,其次是自動化運維技術。其中,云計算對網絡工程師最大的沖擊,過去企業、政府機構及個人留在本地IT部門或個人設備上的數據,在云計算時代轉移到了大型數據中心。原本由公司IT部門提供的基礎網絡設備管理服務,被云計算公司提供的在線服務所取代,而這些IT部門原本是網絡工程專業的重要就業方向。另一方面,自動化運維工具的興起,使得以往的手動作業,被各種程序化的工具逐漸替代,也使得就業崗位減少。一個IT運維管理工程師,借助于自動化運維技術,可以將原有維護單一企業網絡的能力拓展到幾十乃至幾百個。
對于這些沖擊,近年來網絡工程相關院?!袄莵砹恕钡暮艉奥暡唤^于耳,還不斷傳出撤銷網絡工程專業的新聞,可見所謂“變局”已是普遍的共識。網絡工程人才培養的“變局”,既表現為崗位需求不斷變化,又表現為能力要求的與時俱進。
十年前,通過思科認證的網絡工程專業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具備很高的競爭力。時過境遷,傳統的網絡工程專業就業目標,大部分從高層次職業技能崗位,下沉為普通技能崗位。技術的發展,不僅取代了一些崗位,也催生了許多新的人才需求。目前網絡工程專業的就業方向除了傳統類型之外,還有一些新的企業也加入了進來,如具有大型云數據中心的企業、為客戶提供網絡虛擬化方案的能力的企業、本身擁有大網并且有運營業務的企業等。
相較于傳統的就業崗位,轉型之后的網絡工程專業人才收入更高,發展空間更大。具體的崗位包括云計算網絡工程師、網絡虛擬化工程師、SDN網絡工程師等等。
社會對于網絡工程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培養有復雜系統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新型網絡工程人才成為培養的關鍵。在不斷發展的“云物大智”技術沖擊下,網絡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需要從單一的網絡技術領域向其他領域進行跨界、滲透與融合。
深度上,從過去的網絡設計與部署能力,提升到軟件定義網絡設計與部署能力,再到智能網絡設計與部署能力;廣度上,部分云計算產業IaaS模式下的基礎架構方向,調整為配適Paas及SaaS下的運維及安全方向,同時兼顧物聯網的相關人才需求。
在時代變局面前,應用型本科和高職院校的網絡工程專業求索不止,也發現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轉型路線。
在就業的壓力下,不少院校把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單獨設置成新的專業,但由于教學資源、教師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教育效果并不突出。有一種可行的方案是,實施大類招生,然后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培養。比如網絡與計算機應用技術相結合,可以開辟網絡編程或自動化運維的專業方向。通過這種混編式的人才培養,學生的就業更為廣泛,也更能適應網絡工程面臨的人才新需求。
面對更多的學習內容,更大的教學壓力,實施各種新技術、新方法完成質量控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建設網絡實驗平臺,提高實驗成果和相關數據的可利用性,將教學管理、競賽考試、實驗實訓、科研試驗等全部通過云平臺進行;在大數據支撐下,采用實時教學效果預警反饋系統,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并采用合適的測試模式。
過去,很多院校偏重于網絡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需求,實施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就勢在必行。深化產教融合,將企業真實項目和教師的研發項目相結合;企業工程師來校上課,并且不對授課工程師設置職稱門檻;提高網絡設計、網絡組建和部署等課程比重,降低通信原理、計算機操作系統等原理性課時;在課程考察中增加實踐考試;嚴格篩選實習企業,制定網絡工程專業實習規劃等。
由于部分院校缺乏結合市場需求培養人才的意識,人才同質化比較嚴重。而在崗位需求的變局之中,崗位層次化、培養差異化是必不可少的。利用好網絡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新的方向,對課程群結構及內容進行調整,可以在課程體系中設置“云網融合”、“軟件定義網絡”、“工業互聯網”、“智能網絡”等不同方向。在保證知識的系統性的基礎上,突出內容的針對性,以保證學生能夠真正地掌握核心技術。
時移世易,網絡工程專業在新產業、新技術的沖擊下,必須重新找準定位。不同院校采取的轉型之路,雖然各有千秋,甚至某些部分互相抵觸,但在實踐中仍行之有效,證明了網絡工程專業仍具備的強大生命力。在未來,老師和學生仍然需要繼續探索教學活動的新標準、新模式,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提升人才培養層次,探索出可復制的人才培養之路。
參考:[1]施曉秋 《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網絡工程人才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構建》[2]沈衛文 《“云物大智”時代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發展的思考》[3]史君華 馮玉婷 錢田芬 程舒慧 郭玉堂 《新工科背景下網絡工程專業課程群建設探討》[4]劉波 吳其林 孫佑明 曹騫 《應用型本科高校中網絡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索》[5]李揚 《5G移動網絡安全及發展需求分析》
[6]文森特·莫斯可 《數字勞工與下一代互聯網》
[7]汪世科 《云技術環境下的網絡技術研究》
[8]張涌 《未來已來,構筑5G發展之路》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本文作者
【致網教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