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堅當選院士的背后,中國未來十年的“好運氣”在哪

        古人寫建功立業的英雄,總是喜歡強調人的“非常之處”,生而有異象(白虹貫日、室生蘭芝),長而有特能(斬白蛇、夢授書),此類故事向來不絕于耳。

        今天,用唯物的眼光去看,任何一個人的成功,固然離不開他的努力、天賦、執著,更重要的是他與時代進程的互動。

        2018年,阿里云創始人王堅在“造就”的一場活動中發表演講:
        人們都說,做成一件事需要花99%的「努力」,加上1%的「運氣」或者「靈感」。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人說這句話的時候重心是在「99%的努力」。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重心應該落在「1%的運氣」上。
        2019年11月,阿里云踏上“飛天之路”的第十年,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而他所說的“運氣”,也就更耐人尋味。

        一、云計算窗口期:無數硅谷大佬的追悔莫及

        90年代的電子游戲玩家都遇到過這種情景:興沖沖的從同學那借來光盤,搗鼓了半天,終于安裝好游戲,發現天殺的電腦竟然算力不夠,畫面卡頓!

        有人開玩笑說:在我們所處的賽博朋克世界里,大炮巨艦都不算什么,只有算力為王!

        圖片 1

        2004年,美國Sun公司發現了算力需求中的巨大機會。它宣布,Sun 將搭建數個大型數據中心,然后以每小時1美元的價格銷售這些計算機的訪問權。這種技術叫做Sun Grid,算是云計算的雛形。

        花費幾美元,你就可以租用一臺超級計算機!

        這個想法非常有魅力,但美國政府出于安全的考慮,叫停了這個計劃。

        2006年,在Sun公司還在泥潭中掙扎時,亞馬遜出其不意的推出了自己的計算租賃系統,也就是后來的亞馬遜網絡服務(AWS)。

        這項新服務,并沒有掀起太大波瀾,硅谷大佬大多冷眼旁觀。

        就這樣7年過去了,到2013年年,占據約三分之一北美網絡流量的視頻服務巨頭Netflix已經將全部計算任務交給亞馬遜云。微軟、IBM、Google 等,才開始真正重視起云計算市場。

        暗中慶幸的亞馬遜,有高管后來表示, “云計算這項業務最大的驚喜是那些老牌服務器廠商經過了這么多年才開始嘗試追趕并提供相同的服務。我們沒有想到我們會得到7年的先機?!?/p>

        在硅谷的大佬們紛紛重金下注時,在大洋彼岸,阿里云已經默默耕耘了4年。

        二、阿里云:偶然與必然的產物

        王堅與阿里云抓住了“好運氣”。

        2008年,王堅加入阿里。

        2009年,阿里云成立。

        事后看,阿里巴巴的云計算崛起有其必然性。

        1、和亞馬遜一樣,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需要極大的計算資源,而這些計算資源存在著共享的基礎。比如,雙十一最高峰值所需要的計算資源平時是閑置的。

        2、阿里巴巴本身就擅長TO B業務,眾多 B2B業務和阿里云服務一樣,都是面向中小企業的。隨著生態的建立,號召力也日益強大,以至于現在占阿里云比重越來越高的是政府部門、大型企業。

        圖片 2

        而這些因素的成因,自然是中國互聯網夢幻般的發展速度。

        在2008年,中國已經創造了互聯網發展的三項世界第一:網民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寬帶網民數量居世界之首;CN域名成為全球注冊量最大的國家頂級域名。

        正是這種無限發展的活力,讓阿里巴巴相較于除美國外的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互聯網公司,更早遇到互聯網規?;奶魬稹獰o論是Oracle、Greenplum還是Hadoop這些早已成熟的軟件技術都在面臨中國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海量數據時束手無策。

        帶著解決大規模算力瓶頸任務入職的王堅,作出了重要決定:必須研發一套新的技術架構。

        但看似順理成章的發展,在當時很多人眼中,其實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不懂技術的”馬云被業內同行冷嘲熱諷,而王堅在阿里內部更是被稱之為騙子,飽受質疑。

        這種對不確定性的征服,考驗著真正的企業家精神——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在這中間,王堅的執著和馬云的信任,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畢竟在當時,幾乎沒有人相信可以做到,IBM服務器、Oracle商業數據庫和EMC集中式存儲的模式才是成熟的主流運算方式。

        三、云計算:下一代基礎設施

        我們今天對數據和云計算的常識,在當時卻是無人問津的空白地帶。

        不知道王堅在說服馬云時,有沒有舉一則美國海軍的例子。

        這個例子,來自于《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他發現,如今一個連排級的軍官,只要一個電話就能指揮航母上的飛機。

        這在以前的戰爭年代是不會發生的,那時一個連排級軍官能夠動用的戰爭資源非常有限,而如今的連排級軍官需要進行的訓練和過去的軍長師長是一樣的。

        這個例子與Sun公司“幾美元就可以調動超級計算機”的理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只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一個人的能力范圍可能比過去要大數百倍。而云計算,正是這樣的基礎設施。

        對于云計算的基礎設施價值,王堅在《在線》一書中進行了生動的闡釋:
        假如說云計算是工業時代的電,大數據就是福特生產線,正如沒有電就不會有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一樣,沒有云計算,也就不會有大數據。我覺得“云計算”這個名詞的歧義在于:我們說云計算的時候,其實包括了云計算、大數據、云存儲等所有的東西。到了最后,大家應該會忘記云計算,只看見福特生產線,也就是大數據。所以我說,看得見的前端,看不見的后臺。我不相信有人會說,沒有云我也能做大數據。沒有云,那就是小作坊。

        圖片 3

        從北京沒有空調的辦公室起步,王堅帶領工程師團隊寫出了飛天操作系統的第一行代碼。數年攻堅,歷史性突破同一個集群5000臺服務器的局限,成為世界上首個對外提供5K云計算服務能力的科技公司。飛天的計算能力也不斷飛躍,很快接連打破六個世界紀錄,并最終將全球數百萬臺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

        有人這么點評阿里云計算的價值:移動+云計算=實現了IT服務的“在線化“,讓技術的門檻大幅降低;云計算是公共服務,是可變成本,可按需使用,不再是固定資產投入,創業公司的成本壓力由此大幅下降;云計算將數據變成生產資料和企業資產。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馬云獲得數字經濟的創新者稱號。大會對馬云的評價是:自主研發飛天操作系統,奠定我國云計算基礎。

        四、數字經濟發動機:未來十年的真正機遇

        時間抵達2019年,云計算業務已經成為巨頭們的必爭之地,動輒就可以動搖世界首富的寶座。

        2019年10月25日,美國國防部出人意料地宣布將100億美元云計算合同給了微軟,而非之前被廣泛看好的亞馬遜。

        圖片 4

        隨著這一結果的公布,微軟股價累計上漲4%,使蓋茨身家達到1100億美元,蓋茨重返世界首富寶座,可見云計算項目的影響力有多大。

        目前亞馬遜最賺錢的業務,就是云計算服務平臺AWS。而微軟云計算Azure同樣對微軟至關重要,分析師預計,Azure在2023財年將超過Office、Windows、服務器和工具業務,?成為微軟旗下營收最大的業務。

        圖片 5

        數據來源:IDC , 西南證券 整理

        中國云計算市場潛力巨大,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白皮書》顯示,預計到2023年,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

        而排名第三的阿里云2018年營收為24.99億美元,據2019年6月底Gartner發布的報告,阿里云年增速在115%。同期AWS增速為74%。于此同時,在我們中國,還有騰訊、華為及傳統電信運營商都在奮力追趕。

        但更重要的,是云計算的高速發展,擴展著數字經濟的未來發展空間。云計算,不僅僅是實現IT資源池化、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和簡化管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豐富的服務。

        美國政府推動制造業企業將云計算、大數據和傳感控制等技術應用于大量制造場景中;德國的制造業轉型升級中,云計算賦能新型制造系統改變既有生產方式,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從而帶動制造業價值鏈升級。

        盡管互聯網行業仍然是云計算產業的主流應用行業,但是交通物流、金融、制造、政府等行業、領域的云計算應用水平正在快速提高,占據更重要的市場地位。

        不得不說,云計算是中國和世界領先國家在起跑線上最接近的一次,把握好云計算、5G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機遇,就能占據國家間的科技角力和個人的職業發展的制高點,這就是未來每個人都不能忽略的“好運氣”所在。

        參考資料:
        王堅《在線:數據改變商業本質,計算重塑經濟未來》
        澎湃新聞 院士王堅背后:中國未來10年最重要的技術
        造就 一場黑暗中的演講丨王堅:你要相信你所堅持的
        猛哥 與王堅院士有關的日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

        二維碼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本文作者

        【致網教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