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專家、13場報告,共論產教融合 | 工信行指委第三屆產教融合專業建設研討會成功召開
2019 年 11 月 9 日,工信行指委第三屆產教融合專業建設研討會,在南京未來網絡小鎮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成功召開。
眾所周知,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石。我國ICT產業的成就,離不開高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共同投入。但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市場上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高校作為主要的人才提供者面臨著諸多挑戰。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與發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究決定召開第三屆產教融合專業建設研討會。
本次會議由全國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人民郵電出版社有限公司、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共同承辦。
一百多名高職院校領導,計算機、電子、通信類專業院/系領導,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行業企業專家等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議特邀了全國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計算機專職委主任委員武馬群、江蘇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處處長劉克勇、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田敏、人民郵電出版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顧翀、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CDN團隊總監魏亮五位嘉賓進行了開幕致辭。
開幕式致辭指出,本次研討會聚焦于行業趨勢解讀、人才需求分析,圍繞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這個主題,將對職業教育ICT專業人才培養變革,ICT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等議題開展深入的研討。
武馬群主任在會議上發表講話
劉克勇處長在會議上發表講話
田敏校長在會議上發表講話
顧翀社長在會議上發表講話
魏亮總監在會議上發表講話
開幕式由工信行指委電子專指委主任委員張旭翔主持。隨后,論壇正式進入嘉賓演講環節。
有13位嘉賓進行了精彩的報告。這里只做簡單的介紹,更多干貨將陸續與大家見面。
武馬群主任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工信行指委副主任委員、計算機專職委主任委員武馬群主任為我們帶來報告:《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新時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武馬群指出,職教20條可以從“管好兩端、規范中間、書證融通、辦學多元”這個角度進行理解。入學端通過專業目錄引導學校專業辦學方向;畢業端有實習標準、畢業生質量標準等把控效果。中間的人才培養過程放開實施1+X證書制度,多元參與,用一系列的標準進行規范。報告對產教融合和職教20條,進行了深度的解讀和破題,并且向與會者指出了國家治理框架,是職教下一個春天可能的主要發力點。
姜敏敏副教授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通信學院專業負責人姜敏敏副教授為我們帶來報告:《混合式教學助力構建互動互促課堂生態》。報告內容,主要圍繞著混合式課程的建設展開。姜敏敏認為,混合式課堂還是以學生為中心,混合式的線上空間、線下空間,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而設計。其中,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要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有意識地向這些方面進行轉移,在訓練他們其他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專業能力。
曾斌總經理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人民郵電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總經理曾斌為我們帶來報告:《產教融合,推進高質量職業教育出版服務體系建設》。曾斌指出,出版社的教材更新非常重視采取產教融合案例,體現產教融合的特點。出版社的工作,不應該止于將教材輸送到學校,還要做大量工作支持學校用好教材。報告重點介紹了包括學校、企業、出版社的1+1+1模式:學校老師把握教學規律進行系列規劃,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出版社熟悉院校市場,一體化運營快速實現院校項目的落地;企業的技術、案例、需求都非常明確,可以提供前沿技術、實踐案例、崗位要求等內容。
魏亮總監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團隊總監魏亮為我們帶來報告:《未來網絡創新發展與人才培養》。魏亮指出,新一輪的網絡變革,要求發展與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相結合的生產型網絡,它對網絡服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未來網絡需具有差異化的服務能力。研究院牽頭建設覆蓋40個城市100多個邊緣網絡的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充分利用其在科研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的優勢服務支撐網絡通信產業人才培養,開展科研項目申報、實驗室建設、項目實訓、師資培訓、教材編著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
趙闊主任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信學院教研室主任趙闊為我們帶來報告:《“三教”改革背景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經驗分享——三融三驅三自主的課程教學模式》。他先是指出了目前在線課程建設中普遍存在的三大問題:課程資源利用率較低,課程使用效果不佳和課程更新率較低。隨后,趙闊分享了從課程設計、混合教學、課程更新三個方面的許多創新舉措,讓人耳目一新。
胡江院副總經理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科大訊飛高教業務胡江院副總經理胡江院為我們帶來報告:《人工智能最新技術發展及產教融合案例分享》。他的演講非常風趣,先拋出一個對人工智能概念的常識性解釋:“人工智能是讓機器像人一樣能聽會說,能看會認,能理解會思考”。然后對科大訊飛的多款語音軟硬件產品,做了簡要的介紹。對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產教融合,胡江院認為,以產業崗位為導向,高職院校適合開發、實施、運維這幾大崗位。
劉江副教授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劉江為我們帶來報告:《高校SDN課程的教學經驗與展望》。劉江認為,SDN在教學-教學效果兩方面都頗具價值。在市場需求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該項技能作為招聘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上,SDN是很多技術的敲門磚,還能通過有趣的實驗提高教學效果。在報告中,劉江列舉了許多具體的案例,特別是在“開放性教學模式”和“知識+考試”的單一模式間進行了對比,對SDN的教學價值做了十分有說服力的說明。
鄧文達教授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軟件學院院長鄧文達教授為我們帶來報告:《人工智能背景下移動應用開發專業的轉型》。報告中,鄧文達詳細介紹了該校計算機專業進行的艱難轉型歷程。在該校將移動應用開發專業轉型成為一個人工智能+移動應用開發的專業過程中,建設了ARM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教學示范基地,谷歌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李東超總監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傳智播客全棧學科創建人及負責人李東超總監為我們帶來報告:《全棧思維培養方案》。李東超指出,他更多的從技術而不是政策的角度,看待人才培養。對于全棧工程師的培養,他認為有三個要素,核心知識點、項目、解決方案。為了幫助學生達成這三大要素,傳智博客為每個學科建立了自己的項目庫,同時圍繞課程建立研究院,每個月形成三到四個解決方案,添加到課程里面,保證這個學員學習全面性。
黃君羨副院長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學院黃君羨副院長為我們帶來報告:《5G與WiFi6背景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與課程改革》。黃君羨認為,人才培養有四個緯度,知識、技能、業務、素養。為了滿足四個維度的需求,該校集合了廠商和服務商的許多內容。廠商提供技術標準和職業的資格認證,服務商提供比較標準化的業務實施流程以及比較成熟的項目案例,通過捆綁企業導師工作室、課程研發中心,在學校里面進行協同。在精準化育人的情況下,基本上做到七八成以上的對口率,為與會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方案。
閆建剛總監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華為中國企業培訓與認證部校企合作總監閆建剛為我們帶來報告:《匯聚校企優質資源,共生共長共育ICT人才》。他在報告中提到學校普遍存在的幾類困難,比如課程、老師、標準、教材、實訓以及就業等等。然后從華為的實踐出發,講述華為如何在與院校合作中打通鏈條,幫助高校更好建設專業。例如在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合作中,每年深職院將十幾名老師送到華為實訓,與華為進行溝通與課程匹配、崗位匹配,最終學校結合華為認證的課程形成了一大批教材和一大批高水平老師,獲得國家教育改革特等獎。
楊陽副主任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天津電子信息技術學院電子與通信技術系副主任楊陽為我們帶來報告:《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國際化發展之路》。報告中系統講述了其專業的國際化發展之路,特別是通過對接國際先進標準,重新規劃了課程體系、課程標準、教學團隊和教學資源。例如,在課程標準方面,該校通過研究國賽和世賽技術指導文件,與資格認證體系進行對接和拆分,重新構建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考核標準,提高了教師的認知水平和教學水平。
余云峰總經理在會議上進行報告
南京第五十五所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余云峰為我們帶來報告:《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他的報告,主要圍繞著產業學院的建設展開。余云峰指出,沒有產業背景學院是沒有生命力的,我們人才培養最終目標還是高質量就業。目前,產業學院提出了書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云計算技術應用專業方面,產業學院的X證書在初級和中級領域和專業教學標準有著100%的融合度。
會議的最后,工信行指委副主任委員、計算機專職委主任委員武馬群主任進行了簡短的總結。他指出,職教20條是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總的綱領,明確了職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教育類型,其類型特征是社會廣泛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道路,支持職業教育更好履行它的使命,從而實現服務發展、促進就業。至此,第三屆產教融合專業建設研討會圓滿落幕。